找到相关内容801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

    第二,心造万法,万法所具有的、假、中三谛皆在一心。如《摩诃止观》卷六下所说:“只是无明一念因缘所生法,即,即假,即中,不思议三谛,一心三”,“三谛具足,只在一心...体法观”,属于“随理观”。所谓别教、圆教认识层次虽高,皆体认即,即假,即中,然而二者也有差别。别教是“别理”,是对三谛中的每一谛进行&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65256136.html
  • 临济宗禅诗·禅髓诗

    撒尿撒屎的生活,在看似卑下平凡的行动中,显露着妙用。超越生活,又回归于生活,正是临济禅的特征。 注重“无位真人”在日常生活中的机用,与临济宗禅人悲智双运的思想密切相关:“观色即,成大智而不住生死。...。 “无事是贵人”,旨在息却驰求之心,却并不意味着沉溺于一潭死水的断灭。六祖慧能告诫学人:“善知识,莫闻吾说便即着。”《坛经·般若品》  石室和尚因为唐武宗会昌灭佛事件而被迫还俗,过着半僧半俗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00856231.html
  • 论究“有灭涅槃”对印顺导师初期大乘菩萨之启发性

    下去,如实知见水,但还不能尝到水一样。……(略)  惟有另一类人(绝少数),正知见“有灭涅槃”而不证得阿罗汉的;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,正是初期大乘,一切法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。  有关上述...其所要表达的意思。如说:  悲愿力所持,自知“此是学时,非是证时”。所以不尽烦恼,不作究竟想,不取涅槃,成为而不证的菩萨。最深彻的,名为无生法忍。阿毗达磨中,忍是无间道;称为忍,表示是知而不是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12656274.html
  • 人生指南《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,法界梵音》(3)

    ,是则名为真忏悔”。理忏的力量极大,所以清凉国师云:“事忏除末,理忏拔根”。初学者事理交替不能偏废,上根则理事圆融,事忏不碍,理忏也不妨礼佛、诵经、念咒、经行等。  在一起忏悔仪轨之中,金刚...,了不可得,故能不执著。执相心著魔,离相心自在,一切平等,无取亦无舍。若证到圣人的果位,应对人也不执著。对法也不执著。把人看,法也看,一切都不执著,才是真正的自在,真正的自由。谁的身体没有染著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557058.html
  • 念佛三昧初探

    见法即见真实的佛,《小品般若经》里说:「无忆故,是名念佛。」就是真生身、功德、缘起都是无自性,了知一切是无自性,整个法界无自性,法界无自性即是佛,这叫实相念佛。   要对实相念佛有深一层的了解,我建议大家看《金刚经》: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」,「见一切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   所以了知一切诸相非相即是见佛的真实法身,这样即是实相念佛,因此即是见佛。   法界...

    洪启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3257250.html
  • 临济禅中的“有”与“无”

    临济禅中的“有”与“无”   戈国龙  佛教中派是彻底的缘生性论者,不管是心是境,一切法皆是缘生法,而缘生法的本性就是,悟到这一点,就是见道;时时记得觉知到这一点,就是修道;不需要任何努力,万...事上不滞,唤作修道人。取善舍恶,入定,即属造作。更若向外驰求,转疏转远。但尽三界心量。一念妄想,即是三界生死根本。但无一念,即除生死根本,即得法王无上珍宝。”[31]  马祖指出,凡通过有为造作而...

    戈国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3457253.html
  • 紫柏真可的经教思想

    而般若所的对象是一切法,以证得诸法性。自在菩萨之所以能自在,即在于般若观慧能与一切毕竟相应,体验第一义的智慧,故能自在。而真可却将般若观慧解释为禅宗的悟心之说,显然与般若的意旨有所...群品。夫此身此心,岂是高远玄妙也耶?即吾日用之中,应缘之际,未始不昭昭然也。(《全集》,卷十一,页八二八。)  真可将《心经》的观照,视为禅家的明心见性。然而《心经》中的观慧,是在解行相应下行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4757267.html
  • 《中国禅宗通史》的方法论评析(1)

    佛教功夫操作之后的实际境界的问题,任何功夫操作皆以其哲理最深义为趣向,佛教哲理以蕴界处之唯识学说人存有者的宇宙论存在义,唯其是五蕴积聚而有故而是假有,假有故,故而以存有者进行心行之、悟、不二法、...般若性不二之法的境界,这才是体会公案的要点,否则即无法契入情境而总误以为禅师是无聊的。其实这样的处理在现实人生中亦时常发生,此即学术运作与人生运作之别,明白者在学术运作中以人生运作为指导原理,因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21058008.html
  • “诗佛”王维说

    ,方可达到目的,主要在于苦、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,具体有修“不净观”、“数息”等法门。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;数息观则闭目凝神,端坐不动,心如止水,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等。   ...何处依。不着三界,徒劳八风,以兹利智,遂与宗通。……”在这里,王维主要是谈了“”与“有”之间的辩证关系。由此看来,王维的禅学是既包含了“闲居净坐”的北宗禅法,也包括了“至人达观,与物齐功,无心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358258.html
  • 以一身来担人间苦——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二

    的实质,有是的表现,空有不二,既对立又统一,含有辩证法的意味。佛教把参禅悟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:破有悟知有、空有不二,破有是悟的基础,知悟空中有有,了达空有不二才是真正的彻悟。因此,仅从“...难以做到的,也是鲁迅超越于一般作家的地方所在。  不过,另一方面,对于“疑”中之“信”与“”中之“有”的坚持,也使鲁迅较之一般作家承受着更多的心理矛盾和人格分裂的痛苦。在现代中国,以佛家的“或...

    哈迎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5758486.html